央广网北京8月26日消息(记者王迟)日本政府启动核污水排海后,国内一些消费者开始大量囤购食用盐。记者发现,目前网络直播间里,很多主播开始带货卖盐,甚至有些主播炮制紧张情绪,夸大其词,卖力撺掇消费者囤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律师表示,经营者有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的,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如有网络直播销售人员等夸大其词,造成社会恐慌,扰乱市场正常经营秩序的,则已经触犯了行政法规的红线。
部分商家成“抢盐潮”背后推手
受日本启动福岛核污水排海一事的影响,一些地方刮起“抢盐潮”,不仅线下超市购买食盐的市民明显增多,记者发现,线上电商平台的低钠盐、无碘盐也显示“库存紧张”“补货中”。
记者在生鲜电商平台上搜索“食用盐”,显示“补货中”(央广网发)
针对部分市场发生食盐抢购现象,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8月24日发布声明称食盐储备供应充足,请社会各界理性消费,不要盲目抢购。此外,多地也通过官方发声,呼吁市民“不必抢盐”。
“抢盐潮”的背后离不开部分商家的推波助澜。据媒体报道,在网络直播间里,一些主播大肆推销湖盐或井盐,声称这些产品更安全,建议消费者“按箱囤”。一些人还会援引韩国市场上大量抢购囤盐的现象,刻意营造恐慌气氛。还有一些人在社交群中散播耸动信息,称“盐将涨价”,诱导大家买盐。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李宝莲表示,经营者有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网络直播等销售人员如有夸大其词的行为,造成社会恐慌,扰乱市场正常经营秩序的,则已经触犯了行政法规的红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三)项规定:经营者不得有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的不正当价格行为。
8月26日,陕西西安未央警方通报,生鲜店铺老板刘某为提高销售额,利用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在多个社交群内发布“盐将涨价”的不实信息,诱导上百人接龙购盐,严重扰乱市民正常生活秩序。目前,警方已依法对刘某予以行政处罚。
此外,记者注意到,还有商家打着“吃碘盐防辐射”的旗号,借机倾销产品,还有人推出各种各样的“防辐射产品”,借机收割利益。比如,上海一日料店推出防辐射套餐,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宣传吃碘盐具有防辐射功能,可能会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涉嫌虚假宣传和欺骗误导消费者。”
李宝莲指出,商家打着“防辐射”旗号推销产品,可能构成虚假宣传甚至欺诈,消费者可保存证据,合法合规维权。
专家:消费者需保持理性 避免盲目囤货
除了抢盐,还有一些消费者开始囤水产品、化妆品、核辐射检测仪等。
8月24日,海关总署发布公告,为全面防范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食品安全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风险,保护中国消费者健康,确保进口食品安全,海关总署决定自2023年8月24日(含)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
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魏方欣认为,民众既要保持警惕,也不必过度担忧,只要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海鲜,基本都符合国家检测标准,可以放心食用。
记者搜索发现,“核辐射检测仪”词条已经登上某网购平台热搜榜单。词条介绍称,由于近期日本排核污染水事件,可实施检测进口食品、化妆品等,辐射数据的检测仪必不可少。词条中的数据显示,该产品“本周增速”232%。但专家表示,核辐射检测仪只能做一个定性分析,而且对操作方法要求很高。如果样品里辐射就在波动范围内,是发觉不了的。对普通的民众来说,没有那么专业的知识,用普通仪器去测很难发现差别。化妆品里面的放射性物质有比较精确的检测方法,应该拿去实验室。
陈音江指出,“部分商家带节奏,人为制造恐慌,进行误导性宣传,可能会导致部分消费者进行非理性消费。消费者需提高自身辨别能力,保持理性,避免盲目囤货。”
李宝莲建议,作为消费者,要保持理想思考,远离谣言,不被谣言所蒙蔽。只有通过科学、理性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和做出决策,保护自己权益的同时,更是维护社会的稳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